
发布日期:2025-01-20 12:49 点击次数:106
一番花事又本年
作家 | 唐金梅
原标题:一番花事又本年
1
紫阳山畔有丹丘
从巍然挺立的饱读楼开拔,沿着窄窄的中山南路往南走上十几分钟,就到了南宋太庙古迹。一堵残墙和硕大的柱磉烦躁耸峙,四周则是东说念主群战役,言笑休息,西边大马弄商铺里传来拖着长音的叫卖声——陈腐的宋韵与当代的生计就这么交汇着,变成了奇特的和谐。
太庙往南是太庙巷,浙江省杭州市紫阳小学就在这条巷里。学校前身是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的紫阳书院,校园最相配之处则是领有半座山和一面石壁。
山名“七宝山”。其时宋高宗给山上的三茅不雅赐名“宁寿不雅”,并赐以汉鼎、唐钟、玉靶剑、轩辕镜等七件宝物,山因此得名。七宝山是吴山的一部分,吴山由紫阳、七宝等数座百米附近高的小山连缀而成。登山顶的江湖汇不雅亭鸟瞰,西湖、钱塘江、杭州城尽收眼底。正如徐渭的春联所云:“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丹青;十万家炊火,尽归此处楼台。”
一面石壁在校园东边,长约30多米,是南宋通玄不雅摩崖石刻,浙江省重心文物保护单元。据《重修通玄不雅碑记》纪录,通玄不雅在“吴山最胜处”,南宋时可算久负盛名。开山真东说念主刘敖本是宫廷内侍,他梦见三茅真君骑鹤来此,故于此建成通玄不雅。“通玄”二字为宋高宗御书,另有御赐诗三首。据《武林坊巷志》纪录,往常通玄不雅内曾有万玉轩、望鹤亭等建筑,如今建筑果决无存,唯有往常三清殿背面的一块石壁,还在烦躁地诉说着源源而来的玄教文化。
谨记《杭都杂咏》说“不雅中修竹荫庭,赤日无暑”,《湖山胜概》又说“通玄避暑”是其时“吴山十景”之一。走到石级非常向右一行,只见约三米多高的石壁拔地而起。石壁东侧是三尊脚踩祥云的三茅真君,眼下空泛有一狮子作伏地状;最西侧是大辂椎轮刘敖造像;造像上方,三只空泛可辨的仙鹤腾空而起,下方有隶书“鹿泉”二字题记;另有“玉清太始天尊像”“宋高宗诗御制碑”等几处题记,均是南宋遗迹。这些造像构图匀称,线条流通、当然,体现了其时深通的雕琢时代。三茅真君像东边则是明代重修通玄不雅的羽士徐说念彰的坐像和“元一池”三字题记。“元一”是徐说念彰的说念号,徐说念彰宽袍大袖,发戴黄冠,边幅虽已损毁,衣冠及云纹翘头鞋还昭着可辨。
走近石壁,宋高宗《赐鹿泉刘真东说念主》中的诗句似在耳边幽幽传来:“烟云厚薄都可儿,木石疏密自稳当。”这不仅是一处历史的见证,更是一段文化的传承。杭州历经劫火,通玄不雅亦随之兴废,谈古论今,能不为之恻然?
1
引起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如何鉴别这两者的区别?今天笔者分享的这则病例,不知你是否在临床遇到过类似的?
寒山卜宅足清游
紫阳小学的历史可以纪念到紫阳书院。紫阳书院原是诗东说念主所居,《武林坊巷志》纪录:“考山居故址,即今紫阳书院也。”
“山居”是清初诗东说念主周雯在太庙巷的园子。周雯,字雨文,工吟咏,他在《奉酬曹秋岳侍郎雨中有怀》诗中写说念:“剩有园林在,青山不厌贫。引杯曾好客,闭户阒无东说念主。紫燕生雏小,红榴稳从头。薄田何日买,耕凿老闲身。”
山居自得清幽,中多奇石,“古木扶苍壁,奔倾泻碧溪”,山水为一时之胜。周雯好客,他的山居名东说念主雅士往复继续,多有题咏。西泠十子之一的毛先舒写说念:“尝早春,招余过林亭,春盘雅会,风仪殊胜。奇石玲珑,微径幽折,江光隐树如雪。”
岁月流转,名园几易其主。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杭州原有的书院座次不敷使用。据《杭州紫阳书院碑》纪录,两浙都转运使高熊征及盐商汪鸣瑞等捐款购地,在原通玄不雅场所地增筑书院。徽商多尊崇名儒朱熹,书院附近的紫阳山又与朱熹的号“紫阳”疏导,便将书院命名为“紫阳别墅”。《乾隆杭州府志》云:“紫阳祠,即紫阳书院,在太庙巷。祀朱子,而以两浙都转运使高公熊征配,春秋致祭。”
紫阳书院中多楼阁。后山有高屋三楹,需拾级而登,名曰“五云深处”。有方圆约一亩的“青草池”,湛然表露。池边有水阁名“南宫舫”“簪花阁”,池后有小山甚奇,玲珑可儿,名曰“别有天”。山之最高处有“看潮台”——以此名辩论之,登台应可鸟瞰钱塘江,八月潮流动地而来之时,最是壮不雅。
嘉庆八年(1803年),浙江巡抚阮元为紫阳书院写下《紫阳书院不雅澜楼记》。这一年,紫阳书院的“看潮台”早已倒塌,盐运使延丰筹资在书院最高处建了五楹高楼,名为“不雅澜楼”。阮元不惜惜以充满华彩的辞章盛赞不雅澜楼景致之佳好意思、山川之秀绝,令东说念主不禁安定热爱:“斯楼处山之巅,俯视城市,万屋鳞次,长江如带,环曲于外。若其风日流丽,波涛不惊,越山清远,澄流东下,有足不雅者;又若潮汐自海亹腾驾而来,云驰雷动,震叠心神,发皇耳目,更有足不雅者。”
接着,阮元又由“不雅澜”二字猜想孟子的“不雅水有术,必不雅其澜”,荧惑学生昂然追求大路。他说:“生徒之登斯楼者,莫不志于大路,成章乃达。教生徒以学者,亦将操此术于盈科之活水以不雅之矣。”伟哉斯言,难怪紫阳小学要将“览莽撞大”动作校训了。
近百余年,紫阳书院历经陡立。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紫阳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善良县高级小学堂,即为现紫阳小学前身。读着学校的数百年历史,只见楼废楼兴、东说念主往东说念主来——从紫阳书院到紫阳小学,诚然屋宇全非,但仍可一抒情古之念念。
1
东说念主与青山共一楼
杭州有三大书院和四大书院之说,无论哪种说法都少不了紫阳书院。紫阳书院的山长,向来非德高望重者不可出任。雍正年间山长傅玉露,是康熙乙未科探花,《西湖志》《浙江通志》的主编;乾隆年间山长卢文弨,是清代驰名的校勘学环球;说念光年间先后执掌紫阳书院的,是龚丽正、龚自珍父子;其他驰名山长还很是学家项名达、藏书家孙衣言、诗东说念主屠倬……
我手上有一册清代《杭州三书院纪略》的影印本,这本书的作家是清代学者王同,著书时正任紫阳书院的山长,他抄录了历代所干系于紫阳书院的碑文题刻,可为《两浙金石志》之补遗。
王同不仅工于诗,也擅长书道电刻,造诣极深。他说我方屡次欲寻访周雯诗刻,惜都不可得,只好和诗一首:“当天弦歌地,迪士尼彩乐园往常处士家。题诗五言律,刻石数行斜。竹径空磨藓,踪迹忆感花。我来访遗墨,搔首隔烟霞。”并注曰:“先生末年鬻此屋后,寄居此山感花精舍。”
王同与俞樾私情可以,我曾在《俞樾函札楫证》一书中看到过俞樾写给王同的书信。俞樾写说念:“老弟紫阳一席,来年仍旧最妙。如斯时局,得复古即佳矣。兄本年与任筱翁言,鄙东说念主三十一大哥山长……是以决意告退者,实见世界之变局,必自书院着手。从俗浮千里,既所不欲,古板不变,又所不可,故不得不先避其锋。”
《杭州三书院纪略》的序论写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那一年,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刚刚建成通车;那一年,甲午海战爆发……正如俞樾信中所言,“世界之变局,必自书院着手”,想改日后为年老帝国推开当代化大门的,也少不了那一年在各地书院念书的学子吧!
溜达于校园,但见花木扶疏、寒林苍翠,历年的老树颇有几棵,任横柯上蔽,在苔径上分割出斑斑驳驳的光影。状态清佳,实不忍离开,又来到通玄不雅摩崖,欲一拜而去,却看到了更多的细节:石壁多有纹理,中多孔窍,大小不一,玲珑有致。在“鹿泉”二字旁,还有一处凤眼似的石洞。
校长杨灿云先容,石洞中有一棵小树,每年春日,新枝萌生,伸出孔外,葱茏可儿;至秋而陨,冬则纤枝不见。他拿着手机给我看石洞的冬春对比图——仔细阔别,这树蓝本是樗木。
对于樗树,《庄子·汗漫游》中有一段真义的狡辩。惠子说,樗树质量不好,不可成材;庄子不甘愿,他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谓,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乡,广莫之野,逗留乎庸碌其侧,汗漫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庄子的说法即是“无谓之用,方为大用”,后东说念主遂以“樗散”动作自谦之辞。
在“鹿泉”之旁,有此“樗散之木”,岂非学校气质与说念家文化的外显吗?底蕴深厚的紫阳小学的确有这么一种相配的气质:诚然结庐在东说念主境,又左近东说念主声热闹的网红菜市大马弄,却恒久倔强地保留着一分与当然共生的萧散之气。又想起王同那方寿山石虎钮闲章,镌有朱文的“一番花事又本年”字样——也许,它不仅承载着往常紫阳山长对生计的感悟,也委托着当天紫阳学子对好意思好的向往。我今来此,亦不可无诗,就以一首《紫阳书院怀古》动作扫尾吧:
呦呦鹿鸣,有觉其楹。
播以百卉,饰以琼瑛。
洞微通玄,于彼园庭。
弦歌有诵,守虚合手盈。
滋兰树蕙,远近著明。
悠哉悠哉,正人攸宁。
(作家单元系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小学)
— 编跋文—
文化在岁月里扎根
金 锐
东说念主事有代谢,往复成古今。
再精雅的飞檐连栋终有损毁的一天,但建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却可以耐久流传。在浙江杭州七宝山畔,南宋刘敖确立通玄不雅时,定然不会猜想这里几百年后会成为诗东说念主周雯的“山居”;周雯就怕也不会猜想,我方的“山居”几经易主后会成为讲学之所紫阳书院;紫阳书院百余年来弦歌不辍,当然有“得世界英才而老师之”的期冀,却想不到竟毁于咸丰十一年的那场兵燹;如今,故事传到了浙江省杭州市紫阳小学,也曾的说念家文化和书院文化都在这里落地生根。
刘敖的通玄不雅于今只遗存一处摩崖石刻。但好像就是这处遗迹,让学生在潜移暗化中感受着说念家文化:一边是喧闹嘈杂的市场大马弄,一边是千百年来默然不语、静立于斯的石壁,好像恰是“一阴一阳之谓说念”的证据吧。校长杨灿云汇报的故事尤其动东说念主:一株小树,每逢春天便探出洞口,至秋冬则状若凋枯、深藏洞内。这株小树太不起眼,可能莫得东说念主会表情它的萌生与枯萎,但它就是这么默然地滋长着,正如《说念德经》所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从通玄不雅到紫阳书院经过了数百年。书院是其时文人勾搭之地,可谓“言笑有鸿儒”。除了历代执掌紫阳书院的山长卢文弨、龚自珍、孙衣言等,诗东说念主项莲生来过、学者薛时雨来过、金石家王福庵也来过……想来,文东说念主会集,品茗谈诗、飞丹泼墨,自有一番细密。
尤其可以先容一下薛时雨,他是紫阳书院近邻崇告示院的山长,也曾写下《和孙琴西山长衣言紫阳书院十六咏》,既是诗东说念主之间的“如切如磋”,又是两位老师者之间的精心接洽。“出山期泽民,在山期造士”“市远嚣不闻,书声出林薄”“登楼眺江海,湍急奔如电”……读着这些诗句,书院的往昔光景如在当今。
如今,紫阳书院原址也曾不复存在,但学校邀请西泠印社的名家分歧题下“景徽堂”“凌虚阁”“不雅澜楼”“乐育堂”等匾额——学校与西泠印社本就大有渊源,不仅因为地处杭州,况兼紫阳书院山长王同的第四子王福庵即是西泠印社的独创东说念主之一。溜达校园,高古的匾额、雄健的笔迹,让师生仿佛仍踏进于旧日的紫阳书院,感受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东说念主,孺子六七东说念主,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恬逸和忻悦。
学校也有新的文化在滋长。校园里有半座山,几座教授楼便建在半山腰,学生每天从山底跑到山顶成了寻常之事。学校因地制宜,在山中栽植了宽敞农作物——杨灿云将农作物分红两个序列:数字序列,包括零余子、一叶兰、两面针等;生肖序列,包括兔儿伞、龙牙草、蛇六谷等。学生优游时便来到山中照顾这些农作物,记录它们的滋长流程,冉冉养成了学校耕读文化的传统。于是,耕读文化与一脉通常的说念家文化、书院文化情投意合,津润着学生的心灵,也润泽着学校的内涵。
暮色漫过七宝山,校园中的琅琅书声与山间的飒飒风声交叠在沿途,不同期代的文化意蕴在这里千里淀、和谐、重生。文化不会淹没,它化作土壤间的嫩芽,在一代代东说念主的生计中延续,在如摩崖石刻般的静默中恭候着下一个春天。
咸丰五年,杭州知府王有龄为紫阳书院留住了这副楹联:
广厦宏开,看毓秀钟灵,蔚起虎林东说念主物;
峻岭在望,愿扬名砥行,仰承鹿洞渊源。
淌若你认为这篇著作可以的话
宽饶【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剪辑 | 白衣